你聽過智慧路燈嗎?如果是家裡的智慧電燈,也許就是定時調調亮度來省電,但智慧路燈可是結合各種感應器於一身,密度高、成本低又能兼顧市容的智慧城市基礎。
什麼是 AIoT?
AIoT 其實就是「人工智慧」(AI) 加上「物聯網」(IoT) 的技術,因為人工智慧必須使用大量數據的深度學習方式找出模型,而這必須先獲得大量數據。而利用感測器收集大量數據來做分析,找出可以預測和監控異常模式是不錯的做法,這其實就是所謂的「AIOT」,將 IOT 物聯網跟 AI 人工智慧整合。
其實一年多來,臺北市政府已經透過智慧路燈完成了初步概念驗證,以臺北市為實驗場域,在不同地區建置不同功能的智慧路燈,進行體驗、原型設計、驗證及優化,比如松山區健康路有整合號誌、路燈、監視器 LoRa 基站的「智慧 IoT 共桿」; 228 和平公園及花博圓山公園建置互動休閒功能路燈;信義路也有 149 盞路燈已經升級為自動亮度的智控路燈,甚至在上下班最容易塞車的內科區域,臺北市政府也與廠商艾普仕 (IPS) 合作,利用路燈蒐集車流與停車資訊進行交通分析。
至於路燈其他可能的創新應用,市府也提出了一些點子,比如天災預防及監測,或是在國軍重地參考美國偵測槍聲方位的安防功能,都是有效利用 30 公尺就有一盞的路燈及連網功能所能做的應用。
北市府預定今年 8 月底前,還會在臺北科學藝術園區、經貿二路、仁愛路、信義路等處進行 490 盞智慧路燈的佈建。
綜觀北市府智慧路燈策略, 今年第一階段將建置模組化、方便擴增服務的智慧路燈。第二階段則開放合作,歡迎市民、廠商及各機關發揮創意共同開發相關服務,雖然數據運用與支出細節需依個案討論,不過市府也保證最少電費都是由他們出,請業者放心。
2019 年以內湖科技園區、南港會展中心、東區門戶到南港軟體園區、松菸文創園區為核心,投入 9700 萬元的重劃區抵費地盈餘款基金,規劃建置約 12600 盞智慧路燈。
到了 2020 年將擴大覆蓋範圍到,內湖、南港、中山、松山、信義、五大行政區,投入 1 億元新增 9000 盞路燈。
最後預計 2021 年北市府將投入 11 億,將智慧路燈規模化遍及全市,屆時全臺北市 16 萬盞路燈將全面換成智慧路燈,成為密度最高的 AIoT 基站。
至於近日傳出智慧路燈可辨識人臉來協尋走失人口,觸及敏感的隱私保護議題,由於現在才剛開放廠商合作發想應用,尚未進入實證階段,未來針對應用個案政府絕對會「在實證場域計畫中嚴格把關」。
其實從市府的成果分享來看,目前已經做出來的驗證測試案例中僅有車流分析、空氣及氣溫偵測等應用,其他服務僅是提案分享,以現在智慧路燈監視器拍攝的俯角畫面(請見車流分析影像),不太可能拍到清楚到足以辨識的人臉,不僅硬體不符,北市府本次專案也沒有針對人臉辨識的演算法。加上團隊保證會在實證階段對民眾隱私「嚴格把關」,政府採用人臉辨技術識帶來的隱私爭議的確值得正視,但這個專案現在和「老大哥」監控倒是沒什麼關係,反而比較像不嚴謹的舉例,害得柯阿伯又不小心踩坑了。
智慧路燈相關服務作為智慧城市的基礎,北市府更希望能將智慧路燈技術輸出國際,如同近期智慧城市的成功案例,空氣盒子偵測 pm 2.5 的業者將技術輸出韓國,甚至捷克也與臺北市政府接洽,徵詢建構智慧城市的建議,讓台灣技術在世界發光發熱。